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关于加强校地合作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

发布者:赵韡发布时间:2020-11-02浏览次数:5030


 

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223日)的文件精神,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现就加强校地合作,促进地方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校地合作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校地合作促进地方发展是高校应尽的职责。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与责任。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人才、科技、智力、文化等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意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的人才优势、专业优势,通过人才培养培训、科技研发、决策咨询、文化传承、合作共建等形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认识校地合作促进地方发展在高校自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开展广泛的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是地方高校应该牢固树立的办学理念。我校将通过社会服务,更加全面、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需求,促使学校办学更加贴近社会发展实际,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并在社会服务中彰显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统筹谋划校地合作工作。学校各级领导务必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落实社会服务工作。要树立开放办学的意识,把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学科建设与校地合作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校地合作工作纳入学校和二级单位的规划;要树立合作办学的意识,通过社会服务,广泛吸纳优质资源,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密切关注地方发展需求,积极承担各类服务项目,不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组织,确保校地合作工作有序开展

学校成立校地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各二级单位负责人是校地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相关校地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的筹划与落实。

充分发挥校地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功能。统一部署校地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统一配置学校资源;根据各二级单位的专业与资源优势,对社会服务作出合理定位和分工;研究解决校地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充分发挥校地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功能。沟通、协调各方关系,形成社会服务的合力;协调好学校与地方的关系,本着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合作过程中的分歧和争议。

充分发挥校地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凝聚功能。广泛联络和凝聚各方人士,特别是地方党政领导、杰出校友、企业家和知名社会活动人士,为学校发展献计献力

三、明确目标定位,把握社会服务工作的方向

要全面了解、分析我校办学历史和发展现状、目标定位与未来走向、学科优势与专业特点,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合理确定我校校地合作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

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大力开展校地合作,促进学校和地方的高质量发展,逐步推进学校校地合作项规模化、效能化、特色化发展,保证我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居于优势地位,最终形成学校与地方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开放的办学格局。

具体目标:

1.通过大力开展校地合作,逐步形成以二级单位为主体的校地合作体制机制;

2.建立和完善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培训、科技服务、政策咨询、文化创新等校地合作体系;

3.搭建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多元、高效的校地合作平台,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决策咨询服务平台、文化创新基地平台等等;

4.丰富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包括成果转让模式、科技开发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孵化器模式、校企联盟模式在内的多种合作样态,推进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有效提升合作水平和质量。

基本思路:校地联动、合作共赢为宗旨,以校地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局,通过多元合作平台,开展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的校地项目合作,培育和扶持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示范效应的合作项目,以项目为主导,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四、建设合作平台,搭建社会服务工作的桥梁

校地合作平台是连接学校与地方的纽带,也是具体合作项目的合作平台。

1.深化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

我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体的学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都对师范教育构成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更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的合作,密切关注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和新需要,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地方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各二级单位在师范专业培养过程中,应该以国家卓越教师培养理念为指导,深入探索“U-G-S”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育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

非师范专业教育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办学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和二级单位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办学实际出发,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面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寻找优质办学资源,与知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合作,共同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基地,把产、学、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2.加强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和专业,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校地合作中,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科研优势,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1)依托学校已有的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建设高水平科研项目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2)进一步整合学科力量,调整和新建高水平校内科研机构,鼓励各级研究机构在学校政策框架内,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项目研究。

3)鼓励二级单位发挥自身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党委和社会团体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专题研究所(中心)等产学研平台。

3.打造新型智库,建设高层次的决策咨询平台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高校紧密围绕国家需要,积极建言献策,一批优秀成果及时转化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学校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营机制,10多年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各级各类教育领域主持一系列重大项目,形成了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对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学术和教学研究成果。因此,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体制优势和丰厚积淀,依托省级教育智库《现代化教育研究院》,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层次决策咨询平台,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拓展文化合作领域,打造高起点文化服务平台

学校在文化艺术领域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突出的实践成果,要整合学校内部的文化资源与人才资源,依托学校大学生艺术中心和相关二级单位,凝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服务领域,继往开来,建设高起点文化服务平台,在为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与共享资源的同时,把服务平台打造成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品牌

五、创新校地合作体制机制,激发校地合作潜力

创新制度体制,健全校地合作保障体系。为了校地合作工作的稳步开展和有序推进,学校校地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应在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校地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地合作有序运行的制度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责任相关职能部门针对校地合作的现实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健全和完善校地合作的规章制度,为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与长效化运作提供制度保障。

创新科研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的贡献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赋予二级单位在学科调整、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提高二级单位对学校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和新趋势的响应时效和能效,提高学科建设与科研成果在服务学校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贡献率。调整学科结构,巩固现有的教育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优势学科,加大理学和工学学科的整合力度,提升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应用水平,促进艺术、体育等学科的特色发展等等,通过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提高学科专业的发展面向;拓展应用性研究领域,通过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实行集体攻关、与其它单位联合申报、参与企业科研工作等多种方式,大力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着力改变当前横向科研项目过少的局面;多渠道建立社会服务的需求信息网络,提高学校和地方社会高质量发展预测研究,准确研判地方政府重大建设规划和重大改革决策的动向,及时跟踪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实施的进展,分析其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创新激励机制,增强社会服务内驱力。制定具有鲜明导向性的绩效考核办法和绩效管理制度,鼓励二级院部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深入研究和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开展灵活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双向增效。

六、加强目标管理,落实校地合作工作绩效评估

把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评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增强各单位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考评的内容包括:年度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转化效益;承担社会服务的项目及其成果;通过社会服务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水平;引入社会资源水平;获得地方政府表彰情况。

制订社会服务工作的奖惩制度,调动各单位和个人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对社会服务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责任追究。

  

  


联系我们
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校友会办公室)
地址  /  南京市溧水区新河西路6号
电话  / (025)56226180
           (025)56226179
Copyright ©2024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校友会办公室)版权所有